原標題:紅星評論 | 有一種孝,叫“成都孝”
孝乃人間萬古情。
連日來,從講述“孝心妹”代麗飛的故事到舉辦2019年十大“最美‘成都孝’”評選活動。一個個感人的孝心事跡,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呈現在成都市民面前,讓聞者贊嘆,觀者動容。
近日,2019年十大“最美‘成都孝’”評選結果出爐,于萬千人中選出的他們,剛好“擾亂”了每一個成都人的心。
十位 “成都孝”獲得者,以及那些日常生活中讓我們敬佩、落淚的孝心人,用動人的故事、細膩的情節展示著“孝”的精神和要義。他們為“孝”貼上了“成都”標簽,形成了獨具成都特色的“孝”文化,豐富了天府文化的內涵。
我們在于琪巍、應李洋等人身上看到孝的“傳承與堅守”。15歲的于琪巍以一己之力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照顧小腦萎縮的媽媽。沒有父親的應李洋,母親精神異常,外公眼盲,曾祖母衰老,他始終照顧親人,沒有怨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堅韌的毅力,強化著“孝”的要義。
我們在石林、楊畔等人身上看到了孝的“創新與創造”。12歲的石林、14歲的楊畔,想父母之想,做力所能及之事,一個為打鼾的父親發明“電子止鼾器”,一個為父母出行安全發明折疊刷卡桿。他們,用創新的精神,豐富的想象力,生動地詮釋了“孝”的新義。
我們在趙秀花身上看到了孝的“博愛與包容”。和丈夫離婚后的趙秀花不僅時?;厝タ赐牌?,還在公公臥病后辭去工作,全力照顧,直至公公離世。她,用優雅的方式,博大的胸襟,深化了“孝”的精神。
這一次最美“成都孝”的評選,醉了人心,美了成都,也讓我們看到了“成都孝”的多種形式,理解了“成都孝”的精神內核。在獲獎者身上,我們明白了“成都孝”是一種責任,是孩子關心照顧父母,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也清楚了“成都孝”是一種力量,它促使人們不斷創新,優雅善良;更清楚了“成都孝”是一種精神,它經得起貧病交加的考驗,受得住天災人禍的洗禮。
何以孝之美德總能精準地擊中我們心間最柔軟的地方?
因為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孩子,血脈相連的至親是我們無法割舍的愛;更因為在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流傳里,“孝”已成為一種內化于心的精神,伴隨我們一生。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里,我們在《三字經》里熟知了為父溫席的黃香,也聞悉了百里負米侍奉雙親的子路,更在《陳情表》里認識了為孝敬祖母辭官的李密。他們的故事穿越千年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前行的路上充滿脈脈溫情。
成都,一座擁有三千余年歷史的文明城市,孝是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因子。當一代又一代的蜀人追隨傳統文化的腳步來到今天,就形成了以“創新創造、時尚優雅、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為特質的天府文化。在深厚底蘊的天府文化里,孝是其中動人的一筆,它化作一滴滴春雨,滋潤著成都人的心。
閉上雙眼,一次又一次地回味那些打動人心的“孝心”細節,它們讓“成都孝”變成了空氣中的一絲風,天邊的一抹云,城市的一道風景,永久地留駐我們心間。
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