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大型考古紀錄片《古蜀瑰寶》。(四川廣播電視臺 供圖)
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日電 (王濤)由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大型考古紀錄片《古蜀瑰寶》3月30日至4月1日每晚8時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勾勒出古蜀文明清晰的演進脈絡。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多樣,其中古蜀文明更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給人留下神秘且浪漫的印象,過往千百年間不斷地吸引全世界目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紀錄片《古蜀瑰寶》通過生動的影像語言,將璀璨的古蜀文明從不同角度串聯起來呈現,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對于古蜀文化脈絡梳理和呈現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對于相關考古活動的記錄和展示。紀錄片《古蜀瑰寶》以多段珍貴影像資料,回顧自1934年以來90年間針對三星堆的三次重大考古活動。與以往考古紀錄片不同的是,片中除播出大量珍貴文物影像資料以外,還輔以眾多專家和現場工作親歷者的講解和分析。更為難得的是,該片不惜花費大量篇幅,通過現場拍攝、數字技術還原等手段,對2021年第三次三星堆遺址現場的挖掘、保護、研究的整個過程以及過程中所使用的先進器材和技術手段進行詳細介紹。
從20世紀80年代之前依靠傳統的“洛陽鏟”進行田野探索,到如今在遺址探測與發掘中搭建保護大棚,使用遙感技術、數字技術指導和記錄發掘過程,甚至是對出土遺物進行應急文物保護,這些變化讓觀眾切身感受科技考古已深度介入到三星堆發掘活動中,并且在發現、分析、解讀、展示三星堆文明成就等方面展現出強大活力。
早在距今5300年前,古蜀文明就和其他中華古代文明有千絲萬縷聯系。紀錄片《古蜀瑰寶》通過層層遞進、逐步分析、抽絲剝繭的辦法,對古蜀文明與古中華文明的同根同源性進行深刻解讀。首先,本片介紹茂縣營盤山遺址出土的人面陶等器物,揭示最早的古蜀人可能來自于甘肅馬家窯這一重要信息。之后,通過展示專家利用植物考古工作法分析大邑高山古城遺址出土的古代水稻種子的研究成果,提出高山古城的農業結構與營盤山先民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的疑問,而這些疑問又恰好在之后介紹石家河文化對于古蜀文化影響的章節中得到解釋。由此,一條貫穿三星堆遺址、中原地區遺址、長江流域遺址的文化紐帶逐漸浮現出來。觀眾們不但了解了古蜀與古中華地區的緊密聯系與遷徙融合過程,也進一步體會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觀下多元聚為一體,一體容納多元的精神內核。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在真實性、藝術性基礎上,如何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當下社會對于紀錄片提出的新要求和期許。紀錄片《古蜀瑰寶》做到了這一點??倳r長120分鐘的三集影片,從多個角度生動展現古蜀文化的璀璨過去,以大量詳實科學資料和文物數據闡述古蜀文明自身衍化、與古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進程,描繪從古蜀文明到中華文明、從中華文明到世界文明融匯交流的盛大圖景。(完)